自2018年以来,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被广泛用于生猪养殖企业疫病的检测与防控。多数企业自检实验室的选址受限于成本、场地和环境,不能严格按照PCR实验室的要求进行建设,做到试剂配制区、样本制备区和PCR扩增区等空间完全独立和分区管理。
在降本增效的大背景下,部分养殖企业盲目追求低价,可能采购了质量不过关的耗材(如八连管等),可能引发实验室污染等问题。

问题溯源:
对实验室的操作台面、移液器、荧光定量PCR仪进行检测,发现污染源主要来自于荧光定量PCR仪(Ct为13.81)。且实验人员反馈8联管质量较差,常遇到PCR反应结束后PCR管盖翘起的现象。
仪器核酸污染清除的难点
常用于PCR实验室的消毒剂有含氯类(如84消毒液、次氯酸、二氧化氯)、过硫酸氢钾类(如卫可)和商用核酸清除剂。含氯类和过硫酸氢钾类对于实验室核酸气溶胶污染清除仪的金属部件具有腐蚀性,因此并不适合用该类消毒剂对荧光PCR这种紧密仪器消毒。
核酸污染清除采取措施
1、由于仪器外部喷有涂漆,针对于本次仪器外部有高浓度的病毒含量(Ct值约为26),用含30%的84消毒液打湿无尘毛巾进行反复的擦拭,仪器内部用75%的酒精打湿拧干后进行初步的灰尘和污染的清除;
2、将摆放的仪器至于一个开阔的空间,使用风扇进行强通风,清除核酸气溶胶污染。
实验结果
经过长达半个月的擦拭和强通风处理,核酸污染浓度逐步降低,通过长期清洁降低了核酸浓度,但依然不能完全清除,后续实验使用质量较好的八连管可避免因仪器轻微污染而对结果造成影响。

如何防范实验室荧光定量PCR仪核酸污染?
若未遵守PCR检测实验室规范,实验室污染是荧光定量PCR操作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的一种情况。其中荧光定量PCR仪的污染主要源于8联管的使用不当,防止荧光定量PCR仪的污染包括:
1、上机前,再次确认8联管是否盖紧;
2、选用经验证的密封性、透光性好的8联管;
3、在上机程序中,扩增程序完成后,加入仪器冷却的步骤;
4、严禁打开PCR扩增产物管盖,以防气溶胶的污染;
5、及时丢弃使用完的8联管。